|
梁神父:各位朋友,大家好。我是慈幼會梁偉才神父。今晚,我們邀請了劉彥君老師,和我們分享教育的經驗。劉老師,鮑思高神父當年時常提醒神父、修士和老師,要用一個方法,稱為「耳邊的忠告」。究竟,這是甚麼呢?要怎樣實踐呢?
劉老師:相對於耳邊的忠告,就是先前所說的責備。有時,我們不斷責備學生,他們會把耳朵關起,不再聽你說話,這是沒有效用的。相反,一句半句在學生有意無意之間的提醒,我們也不發覺有甚麼效果時,那個效個卻會出現。
有位學生,我從中一教導他,看著他長大,也看著他學壞。他到了中四的時候,我看到他改善。他的改善,從他的行為和成績都見到。到了他在中六的時候,他已經回復成為一個好學生,表現積極,即使成績並不理想,但他也用心向學。他的成績比起中四的時候,全級進步了一百名。當時,我中四的學生成績都稍為遜色,我邀請他和中四的學生分享,分享自己如何進步。他對師弟說:「當時,我想做一個壞學生,其實,我也知道自己很壞。不過,在同學面前不可丟臉,因此,總要和老師頂撞,做個壞人。長大以後,我便知道要改過,於是,我便用心向學。」接著,有一個同學問他:「你在甚麼位置知道要改過呢?」
那位中六的同學,他想了一會,他說:「我也不知道,可是我看到身邊的人都關心自己,社工姑娘和老師不斷鼓勵,他們的一句鼓勵,對我來說是很窩心。我看見別人都著緊自己,自己也感到要爭氣,於是,我決心改過。」我聽到這裡,我也很感動,因為我和其他同事,或社工在這位同學耳邊無意的鼓勵,當時,我們都感覺不到他有甚麼反應。我想老師對於在小息或午飯時的說話,也不會感到有甚麼效果。但是,一個重大的轉變,一個重大的教學效果,就是因此而出現。
梁神父:說到這裡,我也想起自己在教書的時候,也曾試過有同樣的經驗。有位學生,他在課堂上搗亂,當然,在公開的環境之下,沒有特別處理或責罵,只是規勸他坐下。接著,在小息的時候,他在操場打球,我叫他過來。當時,他在打球,我也不會很嘮叨,我只對他說:「你上堂的時候要合作一點,可以嗎?」他笑著對我說:「可以,沒有問題。」自此之後,他在上課的時候,會認真地參與課堂的活動和學習。的確,要是我們公開地責罵學生,可能沒有成效;可是一些窩心的提醒,溫馨的提示,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。
劉老師:正如我剛才提到的中六同學,他現在經已畢業,他也提到在一群同學面前需要面子,不可丟臉。其實,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,常常會被外界干擾,始終年青人有他們的需要。可是,在單對單的環境,或在課餘的時間,和學生的關係就不再是老師和一班學生的對立關係,而是個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。我認為是這份關係,才可以令良好的轉變出現。
梁神父:因此,我想「耳邊的忠告」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。今晚,我們暫告一段落,明晚再續。
|